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| 繼續訪問電腦版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1325|回復: 0

[轉貼] 讓孩子健康成長(一):傳承門風 謹遵家法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10-11-5 00:29:1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轉載自正見網

傳承門風 謹遵家法

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,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,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人。這與國人歷來重視教育的傳統是分不開的。教育可分為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,三者的有機結合在為國家培養有用人才、傳播思想文化,培育道德風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家庭教育的優劣不僅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和家族的興衰,而且關乎社會風尚的好壞和國家事業的成敗。

我國家教思想源遠流長,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國家和民族都無法比擬的。先秦時期的人就很重視家教,包括德育、智育、美育以及勞動實踐等方面,為我國後來各朝各代的家教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。據《資治通鑒》記載,唐太宗非常重視家教,他對兒子說:「舟所以比人君,水所以比黎庶,水能載舟,水能覆舟。」他還告誡:「為君之謹必先存百姓」。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朝代,這與那些曾經接受過良好家教的忠臣良將,如房玄齡、尉遲敬德、長孫無忌、狄仁傑、薛仁貴、魏元忠、張東之、裴炎、郭子儀、李光弼、張九齡、杜黃裳、裴度等所做的貢獻是分不開的。宋代家教中最突出的「岳母刺字」故事,說的是宋代著名的愛國將領岳飛的母親,教育兒子在民族危亡關頭,「精忠報國」,捨孝盡忠。南宋末年,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父親在臨終時告誡兒子:「我死,汝惟盡心報國家。」文天祥在哭母詩中提到:「母嘗教我忠,我不違母志。」 文天祥英勇殺敵、為國捐軀的凜然正氣正是得益於他父母的忠君愛國思想的教育。從這些事例中都可以看出家教所起的重要作用。

現在的我們在家教方面雖不能與古人等量齊觀,但亦不乏「位卑未敢忘憂國」之思想。孩子是祖國的花朵,民族的希望,我們培養孩子就是要著眼未來,從家庭做起。家庭教育要成功,首要的是要營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家庭環境。良好的家庭環境除了一般所說的民主、平等、和諧之外,我們還注重兩個方面的創建:一是傳承良好的門風,二要遵守家庭行為規範,即人們所說的家法。

我們家鄉的人很注重樹立良好的門風。家教不好,孩子不成材,就會被人罵為「喪門風」。我們家的門風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,那就是「善」和「勤」。

兩個孩子相繼考上全國著名大學後,有人對我們說:「你們的孩子這麼聰明,一定是遺傳基因的作用,國家應該給你們特殊政策,讓你們多生幾個。」其實,兩個孩子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,是因為全家修煉法輪大法,是大法規範了孩子們的言行,開啟了孩子們的智慧,根本與遺傳沾不著邊。

我們夫妻雙方祖祖輩輩都是「臉朝黃土背朝天」的農民,他們沒有上過學,沒有念過書,一生都與鋤頭、扁擔打交道。老家歷代流傳著一個風俗,那就是除夕夜看開天門。據說除夕夜看開天門,可以預知來年的運程:如果看見天門開了,來年運氣就一定會好;看見天人向下面撒糧食,來年收成一定好;看見天人向下面撒黃金,來年財運必佳;如果沒有看見開天門,來年事事都不會順意。據父親說:祖輩上還真有人看到開天門的。有一年除夕夜,祖父半夜起來看開天門,天陰沉得很,什麼也沒看見。回屋時在走廊上拾到一張紙,紙是黑的,上面還寫著字,究竟是什麼內容,家裡一個人也不認識,鄰居也無人識字,只好把這張紙當「天書」收藏起來,讓後代子孫識字的來看。鄰居們說,只有行善之家才能得到這樣的天書。家鄉地處偏僻的農村,交通很不便利,從來沒見過這樣的「寶貝」,它會從哪兒飛來呢?可惜這天書後來不知藏到什麼地方去了,最終遺失,想來真是遺憾!

無獨有偶,祖母也曾遇到過相似的事情。祖母一生信佛,多行善事,是一個在家居士,禮拜神佛十分虔誠。有一年觀音會期間,她到寺廟去敬香,一個不認識的老太太送給她一本書。她如獲至寶,把書帶回了家。可還是由於無人識字,究竟是一本什麼書,至今仍是個迷。這「寶貝」後來也不知去向。

我小時侯,經常聽到父親說《增廣賢文》上的幾句話:「一年之計在於春,一日之計在於寅,一家之計在於和,一生之計在於勤。」尤其這最後一個「勤」字,父親一身真可謂躬行不輟。祖父早逝,父親17歲就承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。當時家庭貧窮,經濟境況窘迫。作為全家唯一男勞動力的父親,為了改善家庭生活,每年忙完農活後,就去做點生意。這生意可不是吾輩能做的:他從家鄉小鎮買上一挑一百五六十斤重的紙,挑到二百多里外的城市賣掉,然後再買上一百七八十斤重的食鹽,挑回家鄉小鎮賣掉。這二百多里的路全是小路,有時爬山,有時過橋,走走停停,停停走走,這小路上不知留下了父親多少沉重的腳印,不知灑下了父親多少愁苦的汗水!父親艱辛的付出,換來了家道的逐漸光亮,到一九四九年時,八口之家已有薄田二十多畝。但就是因為這艱難付出換來的二十多畝田地,給父親劃了個富農成分,給全家人帶來了無盡的苦難,一受迫害就是三十多年。父親從一個朝氣蓬勃的小伙子,變成了一個暮氣十足的老年人。

作為地富子女的我,讀書經歷非常曲折。小學畢業時,正趕上如火如荼的「文化大革命」,小夥伴們都戴著紅袖章、捧著「紅寶書」湧進鄉初中學校的大門,然而,唯獨出身於「富農家庭」、戴著「富農子女」緊箍咒的我被拒之門外。兩年後,母親為我能上學,求爹爹,告奶奶,最後才得到一份初中「入學通知書」。初中畢業後,我再不敢有上高中的奢望了,老老實實回到隊裡勞動。跟著農民伯伯,我學會了耕田犁地、插秧打穀,學會了干所有的農活。1977年,原被廢棄的學校考試制度得到恢復,我通過統一考試,再次獲得進校學習的機會。我在人生旅程中駛過了一個又一個驛站,我沒有留戀於既往,一直躬耕不輟,勤讀苦鑽。

家法、家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國的家法、家規發展了幾千年,說明它的存在對於家庭和社會確實具有重要意義。儘管今天不少人認為家法、家規有許多壓制家庭成員自由、扭曲人性的規定,但家法、家規在家庭內部的治理中確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東漢鄭玄的《誡子書》、三國時期諸葛亮的《誡子書》、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《顏氏家訓》、北宋司馬光的《家范》、南宋朱熹的《家禮》、明遺民朱用純的《朱子家訓》等都是一種家族自治的規範,對於後代教育、家庭倫理、家族事務、自身修養、勤奮節約、為人處事、興家立業、報效國家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。「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。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夫學,須靜也;才,須學也。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。滔慢則不能勵精,險躁則不能治性。年與時馳,意與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。悲守窮廬,將復何及。」 每每讀起諸葛亮的《誡子書》,心中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感情。其中「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」;「淡泊以明智,寧靜以致遠」 ;「夫學,須靜也;才,須學也」;「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」這些千古名言,我早年就熟記在心,並注意領悟其中的人生真諦,開啟生命的哲理思考,時時砥礪自己不斷前行。

今天的我們,雖然不再像古之賢哲那樣,寫出千古名句,吟下曠世絕唱,但我們也應該盡力有所為的。家法對現代人來說,似乎有些陌生,但我覺得,在教育子女方面,我們也應該訂立合情合理的家法。家法不是要約束孩子發展,而是要規範孩子的行為,讓他們健康地成長。孩子猶如幼小的樹苗,需要我們用規範去扶植。如果任其自由發展,他們就可能旁逸斜出,最終不會成為社會有用之才;如果我們時時注意他們的話語,規範他們的行為,教會他們待人接物的禮節,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,他們就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,對人類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。

我們也給孩子訂了規矩,就稱「家法」吧。我們的家法要求孩子們:「敢講真話,不許撒謊;為人善良,要有愛心;遇事忍讓,不可強為;待人誠懇,講究禮貌;注重信用,絕不欺騙;做事有度,不能太過。」家法按照大法的法理,著重從自身修養、為人處事方面對孩子提出了要求,至於說生活起居、習慣養成等就靠平時的督促、教育了。儘管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女們遠離父母,天各一方,但這家法的內容他們不會忘記,並時時激勵著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穩步前進。

(待續)

[ 本帖最後由 quanda 於 2010-11-5 00:34 編輯 ]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本論壇為非營利之網路平台,所有文章內容均為網友自行發表,不代表論壇立場!若涉及侵權、違法等情事,請告知版主處理。


Page Rank Check

廣告刊登  |   交換連結  |   贊助我們  |   服務條款  |   免責聲明  |   客服中心  |   中央分站

手機版|中央論壇

GMT+8, 2024-4-17 03:16 , Processed in 0.027032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

© 2005-2015 Copyrights. Set by YIDAS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