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943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对人之性的不同态度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發表於 2014-2-21 18:02:52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禁欲——断除性欲,成为小乘佛教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。小乘为断除淫欲(包括邪淫),创造了很多方法,最常用的是不净观。所谓“女人如画瓶,渧渧浓血流;瓶满复淋漏,不净盈于外;……当自灭诸爱,一心观不净;服饮于甘露,住大涅槃城” 。不净观作为佛教修行的二甘露门之一,乃佛徒对治淫欲的基本方法,广传于三系佛教。不净观的各种修法在诸多佛教经论中都有详细记载,兹不赘论。另外,利用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愿望,深察淫欲的过患,持不淫(不邪淫)戒的殊胜功德,通过比较,最终放弃对淫欲(邪淫)的渴求,也是佛教常用的一种方法。

相对于邪淫者“淫报妻妇,增益奸邪” 的结局,宣扬“不淫色者人不犯妻,所在化生莲华之中” ,则令人充满了渴望和欣喜。这正是《杂阿含经》所说的“邪淫对以喜心”的方法。

无论早期晚期,佛教大力宣传禁欲思想,都对断除性欲的好处百说不厌。就修行而言,只有“持心持身不造淫欲,持眼不视淫色,持耳不听淫声,持鼻不嗅淫香,持舌不触淫舌”,才可“名为具足智,能行八正路” 。就成就而言,“不淫净身心,喻如莲花不着尘垢,成须陀洹道、斯陀含道、阿那含道、阿罗汉道、辟支佛道。无上大道,皆从不淫清净故得” 。所有这些对治方法的最终目的,不外是要彻底断除性欲,达到完全消灭性欲要求。

大乘佛教“欲空论” 大乘佛教依然继承早期的禁欲思想,高倡性欲的过患,广宣不淫之功德,为大乘修行奠定基础。《受十善戒经》总结出持不淫戒的五种利益和淫欲的十种害处,称“淫为极重无索系缚,譬如老象溺五欲泥”,诸佛菩萨持不淫戒“得五功德,身形清净常生莲花,身净无垢心亦淡泊,是故诸佛说不淫戒”。


但与小乘的“析空观”见地不同,大乘佛教以“一实相印”涵盖“三法印”,超出理性思辨的“析空”,进入直觉的“体空”,荡除一切有无、常断、生死、轮回涅槃的两边对立,达到究竟的“空性”见。对性欲的认识过程,同样是沿着由“析空”到“体空”的理路,彻底觉察性欲之“空”,而发展出大乘佛教对性欲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态度。

在早期佛典的分析中,性欲由五蕴构成,非我、我所,无常苦空,但因喜乐贪求,缠缚六识,不得解脱。知此真相,不受不入,便可解除束缚,灭除性欲。《佛说阿那律八念经》云:何谓习谛?谓淫心乐喜而生恩爱,志在贪欲令复有漏,众行滋盛以著自缚。所谓爱者,眼爱色,耳爱声,鼻爱香,舌爱味,身爱细滑,心爱所欲,但观其常乐在,望安以为利。呼言是我有,以著自缚。从是故,色受想行识五阴爱盛,见常贪乐,谓是我有,以著自缚。所谓色者,精神所受,地气水气火气风气变化为形。以所爱著,令眼识色,耳识声,鼻识香,舌识味,身识细滑,意识法著。信为习谛。何谓尽谛?不受不入,爱尽无余,缚著已解。如慧见者,不复有一切故。世间人无所见,五阴所著。计数已尽,爱缚都解,已从慧见,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,故断。是为尽谛。 大乘以小乘对性欲的分析为基础,直观五蕴不实,淫性本空,进入更上一层境界。《放光般若经》卷十云:“世尊,波罗蜜无淫?答言:淫不可见故。” “譬如虚空,亦不淫法,亦不无淫” 。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本論壇為非營利之網路平台,所有文章內容均為網友自行發表,不代表論壇立場!若涉及侵權、違法等情事,請告知版主處理。


Page Rank Check

廣告刊登  |   交換連結  |   贊助我們  |   服務條款  |   免責聲明  |   客服中心  |   中央分站

手機版|中央論壇

GMT+8, 2024-5-21 13:02 , Processed in 0.016629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

© 2005-2015 Copyrights. Set by YIDAS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